细至毫厘 精心修复(工匠绝活) 天天时快讯
【绝活看点】
工作30年,10万步核燃料安全操作,零失误……这是中广核集团核燃料修复师乔素凯团队多年工作的成绩单。若将核电站比作人,核燃料就相当于心脏部位;而乔素凯的工作,就是保证这颗“心脏”健康运行。
核电站深处,铀235燃料芯块被装进核燃料棒里,264根燃料棒形成一个组件,157个这样的核燃料组件,最终被安装在一个直径3至4米的反应堆压力容器中,放置在水池里,核裂变反应就在这里进行……
(相关资料图)
放置核燃料的水池蔚蓝纯净,24小时循环过滤,且为了屏蔽核辐射,加了硼酸,但这也意味着,修复工作必须在水下完成,中广核集团核燃料修复师乔素凯(见图左,受访者供图)及其团队是唯一能对缺陷核燃料组件进行水下修复的团队。
修复最难,步骤多且工序细。核燃料修复有400多道工序,其中不可逆转的200多道工序是关键点操作,稍有不慎,损失极大。
仅打开管座这一步,就需要在水下拆除24颗螺钉。由于定位难度极高,目前的自动化水平无法达到这种精度,这个过程必须完全靠人的经验和手感。乔素凯在地面上通过水下摄像机查看情况,将一根4米的长杆,伸入到水下3米处,找到螺钉口,慢慢匀速地转动长杆,来完成螺钉的拧动。这是一个精确值为3.7毫米的操作,即使只差1毫米,螺钉都拧不进去,而一旦失败,这个组件就无法运行,会造成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。
在接下来的过程中,还要配合紧松适配器、拆装上管座、测量高度等不同功能的7种长杆,这要求操作者心细如发,因为核燃料棒包壳管的壁厚只有0.53毫米,必须保证在核燃料棒抽出的过程中完好无损。一旦不慎,破损燃料棒里的裂变气体释放,将会对人体有极大伤害。
因此,在换燃料棒时,乔素凯必须从头到脚全副武装,不能说话,室内不能通风,只要开始工作就至少连续8小时不休息。在此期间,乔素凯心无旁骛地跟零件“对话”,因为在他眼中,“核燃料组件是有生命的,要好好对待才行。”
即使工作了30年,为确保万无一失,乔素凯也会经常在培训基地的模拟换料水池里练习手感。多年的工作经验,让乔素凯明白:做这份工作,必须得“胆小”,不能有半分差池。
有一次在大修装料前,乔素凯看到湛蓝的堆芯水池里好像有个白色的不明物,无法确定具体是什么,于是决定打捞。准备工作就绪,但异物不见了,只得在水下一点点排查,用了15个小时,换了3班人手,才打捞上来,最终发现是个小塑料片。
“还好有惊无险,但因为耽误了时间,损失近千万元。”尽管如此,乔素凯依旧认为是值得的,“核安全无小事,任何疑似的东西,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。”
平日里,乔素凯会将精力投入到设备的研发当中。“之前检修设备及维修服务都得依靠外国专家,从上飞机开始以小时计价收费,一直到飞回国。买得起用不起,用得起也坏不起,整个技术产品就是被外国公司给垄断了。”
于是,乔素凯就向公司提出,要走自主研发道路。“不能被外国的技术‘卡脖子’,即使慢一点,这条路也一定要走通。”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,乔素凯带领团队开始着手研究,还专门组建了工作室。
堆芯无线照相技术、水下电火花剪切工具、耐辐射水下摄像机等,日常维修用具都已经自主研发,水下异物打捞机器人、陆用状态检查机器人,更高难度的研发也已经有了模样……
目前,乔素凯已经主持参与研发了30多个获得国家专利的项目;最令乔素凯骄傲的,是他及团队历经10年研发的核燃料组件水下整体修复设备,填补了国内空白,将全部的技术都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。
“我们的核电机组是越来越多了,我和我们国家的核电是一起成长的,从一无所有到国际领先,我感到特别地自豪。”乔素凯说。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3年05月08日 06 版)